索引号 11341722003252027H/202106-00035 组配分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播活动
发布机构 姚村镇政府 发文日期 2021-06-30 09:54
发布文号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播活动
信息来源 姚村镇政府 主题导航 其他
信息名称 宣城姚村云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内容概述

宣城姚村云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宣城姚村云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述

 

姚村乡的民间传统云舞,从原来百姓自发嬉戏追逐蹦跑,通过对上天神灵的祈求,从而渴望达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民间舞龙玩云活动,逐渐形成云舞的基本框架。它再不是起初的简单嬉戏追逐蹦跳,而是从中找出符合舞蹈特征的创作思路,它的整个过程是在不断丰富内容,寻求艺术表现力中提炼加工而成的,使之成为百姓的重要民俗活动。他们把手持云片祈求雷公赐雨的经道语(上天神灵、为我黎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看成是吉祥的预兆,求雨降临的重要法宝。历史上天下百姓以各种方式求天神赐雨的民间活动是比较普遍的,但用舞蹈的艺术表演却是独一无二的,因此说它在民间传统的艺术活动中更具有特殊性。其丰富的蕴含让人们寻味无穷。

《云舞》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奇葩,是南宋时期以“扎龙为嬉,以兆丰年”的舞龙活动而演变而来的,它形象地体现天神凡人合一的思想理念,表达了人民群众渴望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一系列舞姿唱词中均带有深厚的宗教敬神色彩,是石佛山庙堂宗教信仰道义礼仪思想的集中体现,融合民族风情为一体,体现汉民族古代民间信仰的一种代表性的仪式,是当今难得的古典精作。

该云舞采用了普遍流行的民乐伴奏,乡土气息浓厚,锣鼓在云舞过程中的使用,使节日的演出场景更加浓重热闹,烘托了感染气氛。演出过程中的锣鼓采用长套和快番两种节奏,将龙灯、狮子、旱船、锣的各种打法相结合,同时还用了戏剧中的锣鼓点,这就联合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联曲锣鼓套路,演出时富有色彩浓郁的民间唢呐,清脆高音笛声及二胡,均由司鼓指挥,时快时慢,伴奏交替交换,渲染舞蹈欢乐气氛。这种吹拉打击民乐和锣鼓的配套伴奏,也是一笔有价值的音乐遗产。

《云舞》所蕴含的是古文化民间传承的具体展示,也是民族精神和民俗风情在这一地域的不断传承的象征,既是郎溪姚村这一地域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重要文化资源之一,充分发挥这一文化遗产,对走跨越式发展之路,振兴该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保护好继承好《云舞》这一民间传统艺术,是传承社会和谐,继承古文化的重要举措,是占领社会主义文化阵地,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

 

云舞起源一

 

云舞,真正走上表演形态,据传起源于清代。而以兆丰年的民间舞龙活动,较早记载是在南宋时期就已流行在姚村乡境内。现已无多少有价值资料可考,皆是人们口口相传,揣测断代。如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云舞也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提炼加工而成的。云舞的发祥地郎溪县姚村乡,是一个典型的山区乡。山高岭峻,群峰连绵,涧水泻银,竹木茂盛。姚村乡的石佛山,其巅有“石佛撑云”之美景。一年四季,云雾缭绕;人居其间,如入仙境。山里人长期体会着这种出门抬头见云彩的生活,于是,有人用竹片和硬纸扎成云朵状的玩具供孩童玩耍。众孩童手执“云朵”,追逐蹦跳,嬉戏舞蹈,便有了云舞的雏形。当地民间艺人从中获得了创作的灵感,创作出独树一帜的舞蹈。起初的云舞,仅仅作为龙灯、马灯的伴舞,后来逐渐发展成能在广场和舞台上独立表演的一种舞蹈艺术。

云舞起源在姚村当地流传下了这么一个故事——

相传一年久旱不雨,庄稼干枯似火烧,人畜饮水困难,滴水贵如油,大旱之灾让人们苦不堪言。一日石佛山上空挂满乌云,人们喜出望外,男女老少奔走相告,汇集一起,仰望天空,忽然人群中一长者站出道:“雷公将要大发慈悲赐雨,凡人要有举措接应!”面对异相,有人效仿“天狗食月”,于是男人们手持盆钵不停敲打,女人们则手持用竹片做成的云朵绕场欢跳,随敲打盆钵的节奏边歌边舞,刹时,一道闪电雷声轰鸣,果真大雨落降人间。当年庄稼丰收,久旱的人们为之振奋不已,从此百姓们把龙从云中盘游,以兆丰年的吉祥,采用跑云玩灯的形式意会之,以示纪念。

这一形式在当地有深广基础,据记载,“祈求雷公场面,进香求拜天神,渴望风调雨顺,人民扎龙为嬉,以兆丰年”的民间舞龙活动,在南宋时期就已流行在姚村乡境内。而每年的农历七月三十是石佛山的庙会节,更是方圆百里数以万人百姓,纷纷前往石佛山敬香拜佛,祈求上天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随着时代的变迁,古老的跑云灯的形式得到变更,现在独立出来的云舞,就是在原有跑云灯基础上不断提炼,反复加工升华而成的,但仍保留了原有的一些基本特点,无论是表演形式,还是主题内容,既有民间传统古典口味,又有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的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大胆创新。

 

云舞起源二

何仙姑编排姚村云舞的传说

 

 

麻姑笑我恋尘嚣,一隔仙凡道路遥;

飞去沧州弄明月,倒骑黄鹤听吹箫。

 

这首充满仙韵的诗似乎暗含着某种预兆,写的是八仙中的唯一女性何仙姑,并且是其以第一人称来写的。诗里的麻姑也是位列仙班的神仙,与何仙姑同属一个时期,意思是责怪她不应该留恋尘世。据说麻姑修行的地方就是现今宣州洪林一带的麻姑山。诗中记述的是唐中宗景龙元年的某一天,二十六岁的何仙姑坐在凤凰台上,仰望着苍远的天空出神,忽然看见铁拐李站在远处的云端、舞动着他的铁拐,似乎是在招呼她。不知不觉中,何仙姑的身体象彩凤一般冉冉升起,凌空而上,追随着铁拐李而去。她脚上的一只珠鞋这时掉落在地上,第二天,珠鞋坠落的地方忽然出现一口水井,井水清澈甘甜,阵阵异香扑鼻,四周井栏,形状恰似一只弓鞋的模样。当地的人们在井旁建了一座何仙姑庙,日日香火鼎盛,因为那水井里的水,不但清凉解渴,而且能治愈各种病疾,因而为远近人们津津乐道。

这是何仙姑得道成仙的场景,据说现在麻姑山上,还能找到当年弓鞋形状的那口井,以及何仙姑庙宇遗址。对于这段传说真实性的考证我们不必过于计较,但麻姑山与道教结缘这一点是确定存在的,当年有不少修道之人曾登上此山修炼,道教风气一直很盛行,现今在距其不远的郎溪毕桥,还有以“道士山”命名的村庄,足见当地的道风兴盛。

史书上对何仙姑的记述,说她原名何琼,唐高宗开耀元年出生于零陵一户普通的庄户人家。当地人说,在何琼出世的那天,一团鲜艳祥瑞的紫气笼罩在何家茅屋的上方,一群仙鹤在紫气中上下飞舞,不一会儿,一只硕壮的梅花鹿驮着一个扎小辫、身系红肚兜的女童飞奔闯入何家,就在这时何母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婴。

提起何琼的家乡零陵,可是一个山清水秀的风水宝地,据《史记》记载“舜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先圣舜帝就葬在零陵的九巍山。零陵城正位于潇、湘二水汇合的地方,北望南岳衡山,南依巍巍五岭,是楚粤之门户。零陵郡西有一座云母山,山上盛产五色云母石, 云母石是古代服食求仙的上药;一条清澈蜿蜒的小溪由山上奔流而下,称为云母溪,何琼家就在秀美的云母溪畔。这是某些方志书上的记载,但我们当地很多人却说何仙姑就生活在石佛山当地某一个村子里,也说她小时候就有一些奇异的经历,现在笔者粗线条地整理出来,以飨感兴趣的读者。

喝石佛山泉水长大的何琼,出落得美丽灵秀,她自小就喜欢一人在姚村沙河的溪水边嬉戏漫游。十四岁那年,她在沙河溪畔遇见了一位白发苍苍的长胡子老翁,老翁向她询问了一些当地山水的情况,何琼都伶俐地一一作答,老翁非常高兴,从自己的背囊里取出一枚鲜灵灵的蟠桃送给何琼,何琼接过,谢了谢老翁,然后三下五除二地把蟠桃吃下了肚,老翁看着她吃完,满脸笑容地点点头,转身就不见了。回家后,何琼一连几天都不感饥饿,因而也就不想吃东西,精神却比以往更旺盛,一个月之后,何琼又在沙河边遇到了那位老翁,这次老翁把她带到石佛山上,教她如何采集一种果子以及怎样服食这种果子。何琼按照他的话,每天到石佛山上采食,渐渐感觉到自己身轻如燕,往来山顶,行走如飞。此外,她还能辨识和采摘山中的各种仙草灵药,为附近的百姓治疗各种疾病,且能预测人事,因此周围的人都称她是“何仙姑。”

何琼得道成仙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最后竟传到京城皇宫武则天耳中。

当时武则天是唐高宗的皇后,却把持着朝廷实权。武则天自小受母亲的影响信仰佛教,及至作了皇后,她又极力在宫内和全国上下推崇佛教,想以此压倒李唐王朝所尊奉的道教势头,并利用某些佛经作为她篡位称帝的理论根据。佛教“法相宗”宣扬“二空”,就是说要把自我与万物都看成是空泛虚无的,这样才能达到宇宙万物与我合而为一的高渺境界;通俗地说,就是用心感悟,作到物我两忘,那么就能白昼飞升、腾云驾雾、长生不老了。武则天对这一点十分信服,当她听说江南地方出了一个何仙姑,能够不食人间烟火,自由往来于山岳之巅,感到十分有兴趣,特地派人前往探视,并赐予何仙姑一袭朝霞服。何仙姑接受了朝霞服,兴致勃勃地穿戴起来,周围的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瞻,只见何仙姑身上霞光万道,煜煜夺目,好像神仙下凡;乡亲们见状大惊,不由自主地齐齐跪倒在地,朝何仙姑顶礼膜拜 。何仙姑心中颇感自得,然而她母亲却大感恐慌,心想“这样的女儿,谁家还敢娶她呀

果然不出何母所料,何仙姑十八岁时,她母亲急急地请媒人为她择婿,虽然何仙姑出落得鲜花一样漂亮,但因本事太大,竟没有谁家敢娶。何母忧心忡忡,何仙姑自己却若无其事,整天里出于山野乡村,忙着给人采药治病,过得十分充实。

一天,何仙姑进入石佛山密林深处采药,遇到两位神奇的人,他们中有一个瘸腿的老汉,手拄铁拐,身背硕大的酒葫芦,衣着褴楼,形似乞丐;另一个着一身整洁的蓝布衫,手持药锄,肩背药筐,神态甚是俊逸。这两人在何仙姑前面不远的地方,一搭一唱,口中念念有词, 不一会儿,竟腾空而去,倏忽不见踪影,这两人乃是八仙中的铁拐李和蓝采和。何仙姑留意着他们的样子,念叨着偷学的口诀,想居然也能够象他们一样,凌风驾云,飞越山谷。从此后,她常常一人悄悄来到深山中修练,身法愈来愈熟练,也越来越能飞得远。她利用这种功夫时常飞到遥远的大山中,朝去暮回,带回一些奇异的山果给家人品尝,家人吃了觉得香甜可口、精神倍增,但终究不知是何种果实。现在这种生长于石佛山一带的果实好似消失了一般,却留下了满山的怪石供人们去联想、品味,说有好些石头都是由那时何仙姑服食的果子变化成的,最有名最形似的当属蟠桃石,说是由何仙姑服食的一种似桃的果子演变而成。蟠桃石景点也成了何仙姑在此地修行的直接证据。

见她每日早出晚归,何母心生疑虑,盘问她到何处去干何事了,何仙姑拗不过母亲,就说每日往名山仙境与仙佛谈论佛道去了。渐渐地,何仙姑通晓佛道的消息又传开了,而她的编排云舞的故事也足以令人称道。

在姚村当地,相传一年久旱不雨,庄稼干枯似火烧,人畜饮水困难,滴水贵如油,大旱之灾让人们苦不堪言。一日石佛山上空挂满乌云,人们喜出望外,男女老少奔走相告,汇集一起,仰望天空,忽然人群中一长者站出道:“雷公将要大发慈悲赐雨,凡人要有举措接应!”面对异相,有人效仿“天狗食月”,于是男人们手持盆钵不停敲打,女人们则手持用竹片做成的云朵绕场欢跳,随敲打盆钵的节奏边歌边舞,刹时,一道闪电雷声轰鸣,果真大雨落降人间。当年庄稼丰收,久旱的人们为之振奋不已,从此百姓们把龙从云中盘游,以兆丰年的吉祥,采用跑云玩灯的形式意会之,以示纪念。

这一形式在当地有深广基础,据记载,“祈求雷公场面,进香求拜天神,渴望风调雨顺,人民扎龙为嬉,以兆丰年”的民间舞龙活动,在很久远时期就已流行在姚村乡境内。可这种简单的敲打、蹦跳谈不上优美,更谈不上是舞蹈,只是表达出人们的一种情绪罢了。

一日,何仙姑正路过一个大山深处的村子,这个村子时常被云雾缭绕,姑且叫它叫云村,正好看见了一群穷困的百姓在进行祈雨的仪式,她看着看着就心生了一个念头:这么好的自然风光,而人们内心却是无比的焦灼,动作也彷徨呆滞的,很是不和谐。但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年的收成全寄托于此,也的确确无他法可想。于是有意想帮助他们,她对自己的道行是很清楚的,呼云唤雨的本事自己也是能办到的。

她走到这群祈雨的百姓当中,对大家说:“乡亲们,祈雨是恭恭敬敬的仪式,应该庄重又高兴才行,看着你们一个个愁眉苦脸的,神仙看着也不开心啊。你们一定要高兴起来,又要恭敬,又要优美地唱跳,上天神灵才欢喜,才肯降雨于你们。”接着她走入队伍当中,现场挑选了一些长相俊俏的女子,手把手地教导她们如何以美妙的舞姿动作来行祈雨的仪式。由于自己经常到石佛山上采食,练就得身轻如燕,往来山顶,行走如飞,加之自己早已对舞蹈有了独到的理解,很快她就教会了这些女子如何走步,如何协调手脚动作才算优美而又恭敬,还教会她们如何微笑着做到得体又虔诚。

她除了每个舞蹈的个人都要做到好看外,还讲究集体队形的排列编整,选择出了最能完美呈现舞姿的队形。还给舞队设计出了道具,通过不断对比筛选,她把原来祈雨用的盆钵,按其大小形状调整成“云牌”,统一成为白云的颜色;把原先祭祀用的食材、香裱等等物件不再四处摆放,而是统一装进竹篮里,再在竹篮外面插上鲜花,巧妙地把竹篮设计成了漂亮的道具,又专门为拿(舞)竹篮女子设计了一定程式的动作。设计成云牌还有另一种考虑,舞蹈原型是用来求神降雨的,“以云带雨”,也合心境,“先云后雨”,顺应天地自然契合之法。

除了上述的之外,她还把众人如何“商议祈雨”也编排进舞蹈,一般是在东南西北四方,各方选择一个代表,由四人组成,四人每人手执一令旗,四人碰头在一起,跪拜四方后,抖动手中的令旗,以示已授得上天的旨意。这时就有人喊号,传达着上天的旨意,正式的祈雨仪式这才正式开始。

通过反复演练,精益求精,一套完备的舞蹈动作业已成型,呈现出的是轻快、活泼、欢心,再也没有以前的散乱与彷徨呆板,人人看着都觉得舒服,想必神仙看了也舒服。按说何仙姑也应该宽心了,但她也意识到光有阴柔之美,是有残缺的,再加之自己婚姻上的不幸(婆家至今未寻),她思来想去,一定要把男性舞蹈资源利用起来,她想到了把年节时的舞龙灯也拉进来,共同表演。果然由青壮年男子表演的舞龙灯一加入,整个舞蹈立即热烈激奋了起来,好似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阳气,这样的结合才是最好最合理的,她又着手给男子们设计出了最恰当的动作表情,即虔心敬了神,又表现了阳刚热烈,不亢不卑,正好也体现了自己的心性。

解决了舞的问题,接下来就是乐的问题了,因为当时的这种“舞”是有功用的,就是祈雨,这是最大的主题,她就多用了锣与鼓,也用上了喇叭、弦琴、二胡、笛子等乐器的加入,这也是当时的人们所能利用到的最广泛的“乐音”了。因为舞蹈中大量呈现的是云走云飞,各种云彩变幻的神莫测(极贴合了仙姑爱自由又神秘的个性),每一个变幻都是有寓意的,包括是几朵云,是如何的交错的,是怎么舒缓,又是如何激烈的,其背后都代表了什么,是向神灵传达了什么,都是即是细化又有所指,除了指向人,更是指向了天,要传达出天与人都懂得的一种艺术。这一系列有形无形的创制,无不都自觉践行了舞蹈追求真善美的最高形式,明明白白证明了何仙姑是个了不起的大舞蹈家!

她把这种集合了若干种诉求与表现的肢体语言作了命名:云舞。后来当地地名几经变迁,从妙泉、砖桥,再从清乾隆六年易名为姚村,此舞自然又被叫作姚村云舞。

自此后经何仙姑亲手编排的云舞在每一地,一经表演,立马当地就会下起雨来。当然前面几场,那都是何仙姑施的法,与雷公电母约好了的,所以很受哄动。自此一套完备舞蹈动作的定型,即从这时候开始了。由于何仙姑何琼是唐代武则天时期的人,故云舞最早在姚村一带出现的年代当属于唐代,比原先测定的起源于南宋时期更早。由于仙姑的性情及修行使然,故此作为女性,她一生未婚嫁是残缺的,看来自由的神仙生活才是她的归属,但她亲手编排的云舞一直在人间流传、展演,做到了从内容到形式的完美,功不可没。至于有的书上说她与吕洞宾之间有隐性恋情,大概也是为了塑造其形象的更为完美,此处不作引申。

据说何仙姑成仙后,还写了一首关于云舞(凤凰台舞云舞)的诗,以神迹的形式传于百姓当中,全诗如下:

 

凤凰云舞似天花,炼作芙蓉白云芽;

笑煞狂徒无主张,更从何处觅丹砂。

这首诗表面是写凤凰台(今考证是南京,因李白也在此写过凤凰台的诗),就是说当时云舞也传播到这里,实际写了演练舞蹈云舞的健身煅炼功效(把白云般的云牌舞得如芙蓉开花一样),同时诗里还隐藏着服食求道的真谛、服食仙果的方法,这也真实道出了何仙姑在人间修炼的真实事迹。人们从何仙姑服食修炼的特点,说她是道教信徒;也有人根据她讲道说法的思想内容,把她归于佛教弟子,实际上,何仙姑可以说亦道亦佛,又非道非佛的人物。本身已臻天人合一的境界,凡间的佛道岂能框定她!

一天,何仙姑突然灵感顿至,写下了一道“题麻姑峰”的诗:

麻姑笑我恋尘嚣,一隔仙凡道路遥;

飞去沧州弄明月,倒骑黄鹤听吹箫。

除了前文分析的种种,更是念念不忘她的修行地麻姑山,以及与师友麻姑的情谊啊,进一步佐证了何仙姑年少时居住于郎溪姚村与宣州洪林一带的事实。

唐玄宗天宝九年,距离何仙姑成仙已经三十多年了,一天大雨过后,碧空如洗,姚村地方的人们都看到一朵五彩祥云悠然飘过,何仙姑身着朝霞服站立云端,正当人们跪地膜拜之际,一束黄绫由空中飘落到凤凰台上,上面写着这样的诗句:

沙溪河畔胜天台,千树万树桃花开;

玉箫吹过黄龙洞,勿引长度跨鹤来。

寄语张家与李家,体将尘事闹闲情;

蓬莱弱水今清浅,满地花荫护月明。

已趁神仙入紫薇,水乡回首尚迟迟;

千年留取井边履,说与草堂仙子知。

诗中有对故乡风物的眷恋,也有对乡人的殷殷叮咛,更有对神仙生涯幽寂情怀的剖白,劝导凡人要珍惜自己的生活。真是“人人都说神仙好,谁知神仙有烦恼,劝君惜取凡人时,莫待时光空自消”如今,每一个云舞舞者,都会秉承仙姑的教诲,除了劳动创造自己美好生活外,更要努力把这一具有优美传说与扎根于艰苦生活、崇尚真善美力量的云舞更好地传承下去。

 

解放后云舞历程

 

 1958年“云舞”出席芜湖地区业余文艺会演,并获得好评。1977年曾组队代表郎溪县参加省城合肥会演,轰动一时。1997年县文化部门启动云舞恢复工程,将云舞加工改造,出席第八届《宣州之声》演出,获得表演二等奖。2007年在民间艺人的鼎力协助下,“云舞”又代表郎溪县参加了宣城市第三届文化艺术节汇演,一举获得一等奖。2013年夏,非遗云舞“回归”工程启动,担任云舞编导的81岁老艺人张白萍,手把手地传授云舞的舞蹈技艺,不遗余力地传承非遗文化。

2007年云舞获批宣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云舞申报并获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云舞作为郎溪县最具特色的民间歌舞保留剧目,屡次参加各类市、县级演出,屡次获大奖。除在“2016郎溪之春”第六届合唱节暨文艺调演中频获一等奖外;2017年在宣城市农特产品展演中大获好评;受特邀在“中国国肽”落户郎溪启动仪式上与国家级明星们同台竞技;在2017、2018两届县文化艺术节上大放异彩;在首届乡赏花节上伴衬国家著名诗人们朗诵出场;2019年在环江淮万人骑行开幕式上,云舞的惊艳演出,让省市领导为之赞叹。不仅在姚村乡,近年来还打造了其他郎溪县的云舞演出队伍,活跃在各类舞台之上。

 

 

云舞演出形式

 

 姚村云舞,是当地民间艺人从生活实践中获得了创作的灵感,创作出独树一帜的舞蹈,后来逐渐发展成能在广场和舞台上独立表演的一种舞蹈艺术。

 据老艺人回忆:就一般传统的演出形式,独立出来的云舞仍沿袭原有跑灯的活动习惯,由该乡群众自发组成的“云灯会”负责人召集,筹措经费、排练指导。会首由云灯会推荐地方有才艺且德高望众的老艺人担任。除夕试灯焚香放鞭炮,演练跑云阵式,做好春节玩灯的准备;正月初五正式开灯,会首率领出灯队伍首先前往石佛山大庙及山庙朝拜、敬香祭祖,求天神赐恩赐福,接着回头到古戏楼进行一年的首场演出,随后便到周围各村庄送灯贴,表示贺春,通常称“送灯”。这里百姓通常有接灯的习惯,家家户户都事先准备好糕团、糖果,齐放鞭炮迎接,跑云灯进入自家堂屋绕行一圈,象征着“云灯进堂,人丁兴旺”。

 如今,随着时代发展,云舞歌舞的演出,也没有了昔日的那种带着大地温度的“庄重”与“繁华”,主要是参加各种表演和比赛,已失去了诸多的前奏与后缀。赏心悦目的演出,一方面让人赞叹,另一方面也是让人不能忘记,这才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的舞蹈艺术之精华。

 

云舞创编程式

 

独立出来的云舞仍沿袭原有跑云灯的活动习俗,由姚村群众自发组成“云灯会”,负责人员召集、排练演出。云舞,顾名思义,以跑云为主,“云”的编排才是真正的重中之重。这其间不知经过多少代艺人之手不断被改进。但其基本形态数百年来一直保持。

表演人数根据场地大小、实到跑云的多少确定。一般为二十一人,其中跑云者十六人,两人各持一云片,云片系马粪纸做架,再彩绘云形。男女各半,男的头扎白毛巾,穿白布短褂,白灯笼裤,代表白云;女的穿彩绸褂裤,腰围绣花兜兜,代表彩色云朵,穿花跑四角或摆字亮相,犹如天女散花,舞姿造型优美。另五人为捧花角色,一般挑选容貌姣好少女组成。她们的衣着与跑云女相同,道具则为花篮,篮内插满鲜花和五谷,象征着吉祥美满、五谷丰登。尾声,舞者用手中的“云朵”排成汉字造型。一声锣响,在三秒钟之内排成一个字。舞步轻盈欢畅,舞姿翩翩柔美,往来穿梭,忽如祥云轻移,恰似福祉降临。

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和主题不同,又可贯穿不同内容于其中。如在云片的背面写上不同内容的文字,由演员手持列出,进一步突出演出宣传的主题或明确其纪念意义。云片大小规格不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加入了表演队伍,其云片尺寸变小,相应地龙灯、马灯、花篮皆缩小。整个舞蹈过程,“云”的形态千变万化,多姿多彩,暗合节奏的进程,阴云,乌云,墨云,彤云,祥云,彩云......皆有展现。

云舞的热烈高潮之处,关键穿插龙灯马灯的表演,有游龙穿云之势,又有深蛟潜海之威,更有翻江倒海之猛烈和龙争虎斗之雄壮。全程演出舞中有歌,以歌伴舞,集歌、舞、吹打乐于一体。锣鼓在云舞过程中的使用,使得演出场景更加浓重热闹,烘托了感染气氛。演出过程中的锣鼓采用长套和快番两种节奏,将龙灯、狮子、旱船、锣的各种打法相结合,同时还用了戏剧中的锣鼓点,这就联合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联曲锣鼓套路,演出时富有色彩浓郁的民间唢呐,清脆高音笛声及二胡,均由司鼓指挥,时快时慢,伴奏交替交换,渲染舞蹈欢乐气氛。曲调有“云调”、“赐福调”、“五更调”等。云舞表演,场面宏阔热烈,边舞边歌,动静相衔,完美融合。唱词广泛,通俗易懂,伴奏多为打击乐和唢呐曲牌两种,热闹纷呈。

现在《云舞》的舞蹈部分已基本定型,成熟,适宜演出,效果受到肯定。但唱词及唱和的部分,显然还处在脱节状态。当然,现在少了古代祈求降雨的场合,那种祈求雷公赐雨的经道语已几乎失传。但我们应该以新的内容去填充,尽量摹仿古代那时的情态形态,力求做到完美,使之不留遗憾。

 

云舞项目特色及意义

 

项目特色:

姚村乡的民间传统云舞,从原来百姓自发嬉戏追逐蹦跑,通过对上天神灵的祈求,从而达到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目的,民间舞龙玩云活动,逐渐形成云舞的基本框架。它再也不是起初的简单嬉戏,追逐蹦跳,而是从中找出具舞蹈特征的创作思路,它的整个过程是在不断丰富内容,寻求艺术表现力中提炼加工而成的,使之成为百姓的重要民俗活动。他们把手持云片祈求雷公赐雨的经道语(上天神灵,为我黎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看成是吉祥的预兆,求雨降临的重要法宝,历史上天下百姓,以各种方式求天神赐雨的民间活动是较为普通的,但用舞蹈的艺术表演却是独一无二的,因此说它在民间传统的艺术活动中更具有特殊性,其丰富的蕴含让人们寻味无穷。因历史的久远,更显其地位。

主要价值:

一、《云舞》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奇葩是南宋时期以“扎龙为嬉,以兆丰年”的舞龙活动而演变而来的,它形象地体现天神凡人合一的思想理念,表达人民群众渴望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一系列舞姿唱词中均带有浓厚的宗教敬神的色彩,是石佛山庙堂宗教信仰道义礼仪思想的集中体现,融民俗风性为一体,体现汉民族古代民间信仰的一种代表性的仪式,是当今难得的精作。

二、《云舞》采用了普通流行的民乐伴奏,乡土气息浓厚,锣鼓在云舞全过程中的使用,使节日的演出场景更加隆重热闹,烘托了感染气氛,演出过程的锣鼓采用两种节奏,将龙灯、狮子、旱船、锣的各种打法相结合,同时还用了戏剧中的锣鼓点,这就联合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联曲锣鼓套路,演出时富有色彩浓郁的民间唢呐,清脆高音笛声及二胡均由司鼓指挥,时快时慢,伴奏交替交换,渲染舞蹈欢乐气氛。这种吹啦打击民乐和锣鼓的配套伴奏,也是一笔有价值的音乐遗产。

三、《云舞》所蕴含的是古文化民间传承的具体展示,也是民族精神和民族风情在姚村这一地域的不断传承的象征,既是这一地域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重要文化资源之一,充分发挥这一文化遗产,对走跨越式发展之路,振兴该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很深远的意义。保护好继承好《云舞》这一民间传统艺术是传承社会和谐,继承古文化的重要举措,是占领社会主义文化阵地,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

 

云舞保护

 

保护完整的原生态舞蹈形式,迫在眉睫。云舞的最终“回归”, 除了当地政府要正视保护非遗文化的重要性,还要建立传承非遗文化的长效机制。

云舞“回归”项目,首先要建立长效机制,成立协会组织,建立培训中心。还要深度挖掘民间老艺人的“手艺”,并在中小学选择一批有文艺天赋的好苗子,送入培训中心,请老艺人手把手地传经送宝。利用三到五年的时间,调查和保护云舞老艺人,收集整理和研究云舞的传统技艺,开展技艺培训,请老艺人为小演员授艺。开展巡演,以“舞”会友,并借助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广泛向社会宣传推介非遗文化。组织专业演出团队,在观天下景区建立“印象云之舞”文化乐园,逐步走向市场化运作。

云舞的特色和亮点,就是其为观众呈现的独特的审美愉悦。如2013年秋的石佛山下云舞表演,民乐伴奏,载歌载舞,山乡的原野作舞台,巍巍的青山作背景,朗朗的太阳作灯光,“原生态”的云舞表演,绚美至极!演出过程不断变化,不断丰富内容,这种民间群舞形式实在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特殊性。

云舞采用了民乐伴奏,乡土气息浓郁,尤其是锣鼓在云舞全过程的使用,使得演出场景更加隆重热闹。融入舞狮、舞龙表演,演出更加喜庆。云舞蕴含的古代民间文化韵味,非常深厚,可以说这些皆是泱泱大国民族元素乡土元素的典型体现,所以我们传承云舞非遗文化,意义重大。

如今,我县在云舞保护方面已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工作。

 首先,对“云舞”的全套演出形式进行了挖掘、收集、整理。其次对“云舞”演出技艺及所用的各项道具的制作实行标准化,使之更好更规范地得以传承。还有就是在民间组建了专门的演出团体,并用多项措施“强化”老艺人对年轻人的“云舞”技法传授。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郎溪县文化部门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为恢复云舞演出进行过多次大规模调整,此项费用16万元以上。从1997年至今,由郎溪县文化部门多方协调,政府大力支持,为密切配合旅游事业的发展,采取文化部门拿一点,政府拨一点,群众集资一点的办法,现总共投入资金50万元以上。

为了保护传承好云舞,现在姚村乡政府每年拨出一定经费,从娃娃抓起,即把音乐唱词编入小学音乐课程,舞蹈等动作也由云舞传承人指导传教。特别是摆字造型根据各个时期不同形式任务而确定,摆字内容有助于突出宣传的主题,使传流的艺术为政治服务。

如今,我乡在上级文化部门和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下,在省艺术学院教授国家一级编导张德平和省艺术学者王昌教授的亲自指导下,由乡内的文艺骨干积极参与,对云舞的表演形式进行了大胆创新改编,使其艺术性进一步得到升华提高,既保留了传统特色,又注入新的时代艺术品味,满足了不同年龄段人的欣赏需求。云舞属群舞型,即由众多男女组合而成的,历来被当地群众所喜爱,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如今这种民间艺术舞蹈的表演特征是把古代传统的民俗风情与具有现代气息的艺术元素进行了有机结合,舞姿动作优美,曲调优雅动听,锣鼓和众多乐器(笛子、唢呐、二胡)使得整个场面热闹非凡。解放后在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下,这一民间艺术得到挖掘恢复并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创新,成为郎溪县及宣城市颇有名气的“艺术之花”,而在姚村乡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解放后大型正规排演有六次, 每次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云舞传承

 

姚慧,女,云舞传承人之一。一九七九年出生,幼儿教师,有较好的音乐及舞蹈基础。于2013年师承省艺术一级编导张白萍门下,在张教授精心指导和手把手的帮助下,已成功习得云舞的全程技法并熟练掌握“云舞”的由始至终的“演变”程序。姚慧同志是当今姚村云舞传承的希望之火。

 目前已在多届中小学生中挑选了近200人参加了为期约两个月的云舞培训,现这些人已基本掌握了“云舞”技法, 是“云舞”演出的后备人才。这些人大多是原藉学生,临时召集有难度,但无疑会把“云舞”这一名称概念宣传并“熏陶”给更多的人。现有民乐人员已相继渐老,面临后继无人,尤其在乐器表演配合方面要加大力度,培养一批新的人才,才能使得云舞“更加完善、完美。”

另外,云舞唱词(演出)方面要花大力气进行深挖,同时也要考虑到符合当代的演出市场及观众欣赏水准,与时俱进创作,力求思想性与艺术审美达到统一。

近年姚村乡成立了“云舞回归”领导小组,整理了舞曲和歌词,并着手招募、组建了“云舞”编创队伍。“新版”云舞简洁、流畅、大气、优美。该乡姚良友、莫本学、丁晓敏、熊奎等文艺骨干积极参与编排工作,协助老艺人,把云舞进行了适度改编和创新。

“遥遥皖东南,巍巍石佛山,石佛撑云景观好,郎川八景自古美名传……”在欢快的云歌声中,在柔美的民乐伴奏声中,一群手执“云朵”的活泼女生,随着音乐的节奏,在广场上舞之蹈之,把青春的激扬和欢快融入到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中。

2013夏季,姚村乡启动了非遗“云舞”的“回归”工程,让沉寂多年的“云舞”起死回生。也是在这一年的秋季,在石佛山广场进行了“回归”云舞的公演。捧花女高举花篮,篮内插满鲜花和五谷。跑云的小演员,舞步轻盈欢畅、飘逸柔美。捧花篮的少女穿插其间,期间,还穿插着龙灯马灯的伴舞,现场好不热闹喜庆。

这一年新版云舞,编创人员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从民乐伴奏到舞式编排均略略做了改动。编创人员之一的姚良友介绍:“新版云舞的音乐特点主要是以吹奏打击乐为主,旨在表现人们在欢庆丰收时载歌载舞的喜悦心情。舞蹈节奏,从舒缓、平稳渐进到欢快。形式从走云到变形,到跑云,再到龙、马、云齐舞共欢。”云歌整个舞蹈分三段歌曲,即,一赞云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二赞人杰地灵,连年风调雨顺;三赞静界桃源,徽韵姚村,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云舞演员在中小学里挑选,旨在让非遗文化走进校园,让孩子们在载歌载舞中领略古典文化和民俗艺术的魅力。该乡不定期组织“云舞”到外地演出,以“舞”会友,进行文化交流。如今,云舞在云舞的故乡姚村传承虽然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却已然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本质上说,云舞的“回归”,最终是使之能够市场化的过程;政府引导扶持其启动,融入产业经营,助推经济发展。姚村乡曾为此出台了五年传承计划: 

1、保存完整的原生态舞蹈形式,包括伴奏音乐的乐器及各种曲调保留完整并标准化,深入挖掘该形式的文化内涵。

2、培养“云舞”道具的制作及云舞演出队伍。五年计划中,2014年调查保护云舞老艺人、收集整理研究云舞传统技艺。2015年调查保护道具制作艺人确保不失传。2016年培养“云舞”后继人才,使“云舞”有一批传承人。2017年整理完善“云舞”演出形式,使“云舞”演出保存原生态。

保护措施:

1、开展老艺人“云舞”传统技艺的调查整理。

2、举办“云舞”技艺培训班,请老艺人传授经验并指导。

3、利用宣传媒体,广泛向社会宣传推介“云舞”。

经费预算及其依据说明:

1、老艺人调查保护后继人才培训经费50万元。

2、资源保护(器物、服装等)20万元。

3、民俗文化乐园建设200万元。

以上项目总投资270万元采取国家扶持,地方配套、群众参与的方式筹集。

 

继往开来,文化新秀姚慧传承之路

 

 

宣城市文化新秀姚慧,女,1979年5月生,本科学历,是一名基层幼儿教师,在教育这片沃土上耕耘了20年。

姚慧喜爱舞蹈,在幼儿园里教授孩子们跳舞,工作这些年所创编的舞蹈多次获省、市一、二等奖。2010年创编的儿童舞《快乐节拍》获幼儿组舞蹈“全国十佳”的光荣称号。2013年、2014年、2015年指导的节目《中国梦》《芽芽的梦》《中国范》等均获市一、二等奖,她不仅教授孩子们跳舞,在2008年还组建了郎溪县姚村乡第一支广场舞蹈队,在工作之余教授姐妹们跳广场舞,带领姐妹们参加各类广场舞比赛和演出,获得奖项无数,不仅锻炼了大家的身体,还丰富了她们的业余生活。

工作之余她还注重学习,经常参加各类培训,以提高自身素质。除学历教育外,2014年参加了省文化馆举办的“安徽省群众文化辅导员培训班”的学习。

姚慧生活于一个文艺世家,父亲是一名文艺爱好者,六十年代就活跃在戏剧舞台上,并长期致力于姚村云舞的收集、整理、教学中,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姚村云舞的传承人。土生土长的她,深受家乡文化的熏陶,深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就跟随父亲,观看父亲教授哥哥、姐姐们排练云舞,观看他们的演出 ,从此也爱上了这个有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传统舞蹈,也不时哼上几曲小调,试做几个动作。

后来父亲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在云舞的传承工作上有些力不从心,于是在2013年她正式参加了云舞的创编和排练工作。在参加之前姚慧翻阅了大量的资料,走访民间老艺人,向老艺人们学习,探究云舞的精髓,可喜的是云舞在尘封多年之后,2013年的云舞回归演出非常成功,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于是她又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添加了些现代元素,让这一传统舞蹈增添新的活力。在2016年“郎溪之春”文艺调演中,我们的云舞获演出一等奖、最佳创作奖。

为了让这一传统舞蹈更好地传承下去,姚慧深感责任重大,2015年他们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幼儿园成立云舞培训班,让孩子们从小就接受这一传统舞蹈熏陶,为培养一批又一批展现地方特色文化的艺术型队伍而奋斗。历年来共有100多名中小学、幼儿园的孩子接受了云舞的训练学习。我们娃娃版的云舞在2017年获宣城市保教成果展一等奖。

历数云舞发展之路,1958年“云舞”出席芜湖地区业余文艺会演,并获得好评。1977年曾组队代表郎溪县参加省城合肥会演,轰动一时。1997年县文化部门启动云舞恢复工程,将云舞加工改造,出席第八届《宣州之声》演出,获得表演二等奖。2007年在民间艺人的鼎力协助下,“云舞”又代表郎溪县参加了宣城市第三届文化艺术节汇演,一举获得一等奖。2013年夏,非遗云舞“回归”工程启动,担任云舞编导的81岁老艺人张白萍,亲自指点姚慧的云舞传承,没有让云舞传承断代,姚慧也因此获得了“真传”,不得不说也暗含了一种缘份。

2007年云舞获批宣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云舞申报并获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云舞作为郎溪县最具特色的民间歌舞保留剧目,十余年间,屡次参加各类市、县级演出,屡次获大奖。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础上,郎溪县文化旅游局联合姚村乡,又着手进行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跟进,决心创造一切条件,把云舞打造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云舞逐步步入市场化的运作模式。目前,已将云舞传承人姚慧吸纳进姚村乡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专门从事云舞传承传播工作,相关各种工作正在启动之中。如郎溪县文化馆已着手对云舞曲调作重点挖掘整理,还原原生态将是对这一民间曲目最大最好的致敬,今后将专门开辟供舞台演出的云舞和供“还原民俗”
的云舞两大类型两种风格,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千百年来扎根于皖东南大地的民族瑰宝——姚村云舞的光大繁荣将指日可待。

 

(供稿:郎溪县姚村乡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梅府军)

 

 

 

 

 

杏彩体育全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