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41722MB0W399912/202403-00123 | 组配分类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发布机构 | 县卫健委(县中医药局) | 发文日期 | 2024-03-01 15:51 |
发布文号 | 无 | 关键词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信息来源 | 县卫健委(县中医药局) | 主题导航 | 卫生、体育 |
信息名称 | 2024年3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及对策建议 | 内容概述 | 阳春三月,乍暖还寒,天气多变,此时又正值开学季,师生陆续返校,人员流动性和聚集性增加,容易给呼吸道及肠道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创造有利条件。 |
阳春三月,乍暖还寒,天气多变,此时又正值开学季,师生陆续返校,人员流动性和聚集性增加,容易给呼吸道及肠道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创造有利条件。此外,随着春季来临,布鲁氏菌病的传播风险有所增加。
在此温馨提醒广大居民,需警惕新冠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传染病及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和布鲁氏菌病等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发生。
一、呼吸道传染病
1.新冠病毒感染
近期全省新冠病毒感染监测结果显示,病例报告数和哨点医院检测阳性率呈现上升趋势。春节后人员陆续返工和复学,公众外出时仍需做好个人防护。
2.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感染后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咽痛和流涕等症状。近期我省流感监测结果显示,全省流感活动水平逐步减弱,但目前仍处于高发季节,广大居民仍要注意预防流感。
预防措施:
1.坚持良好卫生习惯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勤洗手,不用手触摸眼、鼻或口。保持健康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
2.多通风,少聚集
家庭和学校等集体单位应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季节,应尽量避免出入人群聚集的密闭场所,必须去时,建议全程规范佩戴口罩,尤其是老年人等高风险人群。
3.做好个人健康管理
出现发热、咽痛和咳嗽等症状时,应居家休息,进行健康观察,避免带病上班、上课。接触家庭成员或外出时佩戴口罩,减少疾病传播。若病情加重,需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患者及陪护人员要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4.积极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减少传染病相关重症和死亡的有效手段。建议无禁忌症人群积极接种流感和新冠病毒疫苗,尤其是老年人、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高风险人群。
5.加强校园疫情防控
学校及托幼机构应严格落实“晨午检”和因病缺勤缺课登记制度,及时发现出现疑似呼吸道症状的学生。当发现病例异常增多或出现聚集性疫情时应及时向属地疾控中心报告。做好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重点部位的消毒工作,进一步加强呼吸道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提高师生防病意识和能力。
二、肠道传染病
1.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是指由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肠胃炎。临床常见为腹泻、恶心、呕吐,或伴有发热和头痛等症状,其中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则以腹泻为主,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病例和隐性感染者为诺如病毒感染的传染源,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冬春交替时节是诺如病毒暴发的高峰期,易在幼儿园、学校等集体场所发生聚集性或暴发疫情。
2.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及以下儿童。学校和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容易发生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该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和接触方式传播,典型症状表现为发热,伴有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斑丘疹、丘疹、小疱疹)。
预防措施:
1.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保持勤洗手的好习惯,饭前便后、触摸公共物品或设施后,及时用清水和洗手液/肥皂等洗手。不喝生水,食物要生熟分开,在外就餐尽量不吃生冷、半生食品或海产品。
2.做好清洁和消毒
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勤换勤洗,并定期在阳光下晾晒。孩子的奶瓶、餐具、玩具等用品应定期清洗、消毒。学校和托幼机构应加强对公共场所的清洁和消毒,对重点部位(楼梯扶手、水龙头、电梯按钮等)擦拭消毒,对公共设施、玩具等进行清洁与消毒。
3.减少暴露风险
病毒性肠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尽量少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或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同时避免与有发热、腹泻、呕吐、出疹等症状的儿童接触玩耍。
4.及时就诊
一旦出现发热、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带患儿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就诊途中应做好个人防护。如采取居家观察等治疗措施,应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当患儿出现持续高烧不退、皮肤发冷、精神萎靡不振和嗜睡等症状时,应立即送医。
5.防范校园聚集性发病
学校及托幼机构应加强饮食卫生管理,采购食材时注意选择新鲜安全的食材,食物要彻底煮熟煮透,并配备足够的盥洗设施,主动引导学生做好手卫生。同时加强“晨午检”和因病缺勤登记工作,密切关注学生的健康状况,如果出现疑似病例,需要及时规范处置呕吐物和粪便,防止疫情传播。
三、自然疫源性疾病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患病的动物(羊、牛、猪等)或进食受污染的肉类和奶制品而感染发病,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多汗、倦怠、乏力、关节痛、肝脾和淋巴结肿大等。多数布病患者通过及时规范的治疗预后良好,但如不规范治疗可转为慢性,反复发作,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和劳动能力。
预防措施
1.注意饮食卫生
对未经检疫或来路不明的牛羊等病死畜的肉,坚决做到不买、不吃、不接触。肉、奶等畜产品,食用前一定要充分加热。家庭用的菜刀、案板等,要做到生熟分开。
2.加强个人防护
从事畜类养殖、畜产品加工销售等相关职业的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照料牲畜、清扫畜圈时,应穿好工作服、佩戴手套和口罩等防护用品,与牲畜接触后应彻底洗净双手,防止病从口入。
3.规范牲畜管理
对健康畜进行布病疫苗预防注射。做好牲畜检疫工作,一旦检出病畜,应及时将病畜隔离治疗,必要时宰杀。病畜流产物、胎盘等必须深埋或焚烧,并做好现场的消毒工作。
4.及早就医
一旦出现发热、多汗、倦怠、乏力等疑似症状时,应尽快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同时主动告知是否有动物及其产品接触史、是否食用未煮熟的牛羊肉或生奶及其制品、是否到过布病流行区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