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郎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政策法规> 其他文件
索引号:
113417220032517000/202309-00011
组配分类: 其他文件
发布机构: 郎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外事办)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名称: 郎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郎溪县贯彻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实施方案的通知 文号: 郎政办秘〔2023〕60号
成文日期: 2023-09-11 发布日期: 2023-09-11
咨询机构: 郎溪县气象局 咨询电话: 0563-7012121
索引号:
113417220032517000/202309-00011
组配分类: 其他文件
发布机构: 郎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外事办)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名称: 郎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郎溪县贯彻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实施方案的通知
文号: 郎政办秘〔2023〕60号
成文日期: 2023-09-11
发布日期: 2023-09-11
咨询机构: 郎溪县气象局 咨询电话: 0563-7012121
郎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郎溪县贯彻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3-09-11 15:15 来源:郎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外事办) 浏览次数: 字体:[ ]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县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

经县政府同意,现将《郎溪县贯彻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郎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8月1日

  

郎溪县贯彻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国发〔2022〕11号),根据《安徽省贯彻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实施方案》(皖政办秘〔2022〕56号)《宣城市贯彻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实施细则》(宣政办秘〔2022〕87号)相关要求和工作任务,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2025年,现代气象科技创新、服务、业务和管理体系更加健全,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不断提升,地面观测站网完善程度、灾害性天气监测率、智能网格预报晴雨预报准确率及暴雨预警准确率显著提升,气象服务供给能力和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气象综合实力达到全市领先水平。

2035年,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基本实现,气象与国民经济各领域深度融合,气象协同发展机制更加完善,结构优化、功能先进的监测系统更加精密,无缝隙、全覆盖的预报系统更加精准,气象服务覆盖面和综合效益大幅提升,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稳步提高。

二、主要任务

(一)增强气象科技协同创新能力

1.加快气象应用研究。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气象防灾减灾需求,围绕制约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支持开展气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并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加强对本地气候规律、气候变化影响和气象灾害发生规律等应用研究。开展联合试验研究,加强协同观测、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气候变化应对、人工影响天气、生态气象等领域技术攻关。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与气象深度融合应用。(责任单位:县气象局,配合单位:县科技经信局)

2.完善气象科技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建立气象、山洪、生态环保、地质灾害等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等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机制,推动气象灾害重点领域项目、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改进气象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完善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创新激励机制。(责任单位:县气象局,配合单位:县科技经信局、县人社局、县水利局、县生态环境分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二)强化气象基础能力建设

3.建设精密气象监测网络体系。按照相关规划统一布局,统筹建设全县气象灾害观测网,形成协同高效的精密气象监测系统。补齐城乡重点区域气象监测短板提升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和局地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能力,建设风廓线雷达、三维闪电定位仪、小型集成气象站、乡村温雨自动站等设备,优化地面自动气象站布局,为防灾减灾提供可靠支撑。强化郎溪X波段雷达和卫星遥感综合应用,健全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发展社会气象观测,推进观测数据的收集与应用。(责任单位:县气象局,配合单位:县水利局、县生态环境分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财政局、各镇<街道>)

4.构建精准气象预报系统。推进多模式集成预报、对流天气预警和智能网格预报业务,提升灾害性天气识别能力和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在安徽省气象局、宣城市气象局的技术支撑下,逐步形成“五个一”的精准预报能力,即实现提前1小时预警局地强天气、提前1天预报逐小时天气、提前1周预报灾害性天气、提前1月预报重大天气过程、提前1年预测气候异常。建成智能、集约、协同、开放的综合监测预报预警平台。(责任单位:县气象局,配合单位:县数据资源局)

5.推进气象服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智能研判、精准推送的智慧气象服务,实现“智慧气象”与“数字郎溪”建设精准对接,针对应急管理、交通安全、重大活动保障、应急救援等场景,开展基于影响的气象专业服务。建立气象部门与各类服务主体互动机制,提高气象数据应用服务能力。(责任单位:县气象局,配合单位:县数据资源局、县应急局、县科技经信局)

(三)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6.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健全分灾种、分重点行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完成郎溪县防灾减灾救灾第一道防线气象保障工程建设任务。构建气象、应急、水利、自然资源、住建等多部门互动共享的气象风险预报预警体系。(责任单位:县气象局,配合单位:县应急局、县水利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住建局)

7.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应对能力。加强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应用。加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和设施建设,修订基础设施标准、优化防御措施,提升重点区域、敏感行业基础设施设防水平和承灾能力(责任单位:县气象局,配合单位:县应急局,各镇<街道>)。应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技术,建立预警信息发布和再传播制度,完善全媒体预警信息快速精准传播手段,推动“预警+行业”数据融合分析,完善预警信息传播效果评估能力及气象防灾减灾社会参与机制,完善集约化预警服务业务体系(责任单位:县气象局,配合单位:县应急局、县科技经信局、县文旅局)。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镇、街道等基层网格化管理。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和气象文化基地建设。强化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演练。(责任单位:县气象局,配合单位:县应急局,各镇<街道>)

8.提升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郎溪县智慧型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平台,推进人工增雨标准化作业点建设,加强人影火箭系统、烟炉和燃气炮等装备配备,提升人工增雨作业能力,提高防灾减灾救灾、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重大活动保障、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保障、重污染天气应对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水平。健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机制,完善统一协调的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和作业体系。开展新型作业装备应用,完善人工影响天气物联网监管体系。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管理。(责任单位:县气象局,配合单位:各镇<街道>)

9.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建设。坚持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原则,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预警信息制作、发布规范。健全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联动机制,提高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建立极端天气防灾避险制度。定期开展气象灾害防御水平评估,督促落实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完善气象灾害风险转移制度。依法做好重大规划、重点工程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强化重大工程建设气象服务保障。(责任单位:县气象局,配合单位:县应急局、县住建局、县发改委、各镇<街道>)

(四)提升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

10.实施农业气象服务提质增效工程。加强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网络建设,开展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及相关设备在农情监测中的应用示范,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气象保障能力。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做好粮食生产全过程精细化预报预警服务,加强农业气象年景评估和粮食产量气象预报服务,深化病虫害防治、农业保险气象服务。推进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基地建设,强化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实现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全覆盖。加强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服务。(责任单位:县气象局,配合单位:县农业农村局)

11.实施交通气象保障工程。完善综合交通气象监测网,实施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优化提升行动,推动气象信息融入交通应急处置体系,提升交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现代综合交通气象服务平台,开展精细化交通气象服务和多式联运物流气象服务。推进低空通航气象保障服务。(责任单位:县气象局,配合单位:县交运局、县铁路建管中心)

12.实施旅游气象服务保障行动加强文旅、气象信息共享,推动气象信息接入旅游信息化平台,推动旅游景区加强气象预报预警信息传播设施建设。指导旅游景区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隐患排查,及时发布旅游安全气象风险预警。强化气象旅游资源和景观资源开发利用,积极创建国家气候标志,探索打造基于优质气候的气象旅游品牌。(责任单位:县气象局,配合单位:县文旅局)

13.实施“气象+行业”赋能行动。以气象服务数字化、智能化为基础,深度融入各行业部门智能决策平台和运营管理系统,实施“气象+行业”行动,为应急、农业农村、水利、交通、文旅、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规划等重点行业提供针对性强的气象服务产品。提升能源开发利用、规划布局、建设运行和调配储运气象服务水平。强化电力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做好电网安全运行和电力调度精细化气象服务。积极发展金融、保险气象服务。(责任单位:县气象局,配合单位:县发改委、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生态环境分局、县交运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水利局、县应急局、县文旅局、县供电公司)

14.气象助力区域协调发展。在苏皖合作示范区、“一地六县”合作区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中,加强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建设,提供优质气象服务。配合做好长三角人工影响天气、旅游气象和农业气象服务分中心示范建设,构建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相适应的气象服务保障体系。(责任单位:县气象局,配合单位:苏皖合作示范区郎溪片区管委会、县生态环境分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文旅局)

(五)优化人民美好生活服务供给

15.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供给。建立公共气象服务清单制度,形成保障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加强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渠道建设,建立气象部门与各类服务主体、社会媒体的互动合作机制,推动将公共气象服务产品有机植入主要媒体、主流资讯、生活服务平台,提高城乡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和便捷性,实现各类媒体气象信息全接入。增强农村以及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获取气象信息的便捷性,扩大气象服务覆盖面。(责任单位:县气象局,配合单位:县文旅局,各镇<街道>)

16.加强高品质生活气象服务供给。开展个性化、定制化气象服务。发展高清影视和短视频气象服务业务,推进气象融入数字生活,加快数字化气象服务普惠应用。提升重大活动气象服务水平,强化重大体育赛事、会议等重要活动的精细化决策气象服务能力建设。(责任单位:县气象局,配合单位:县文旅局,县教体局)

17.建设覆盖城乡的气象服务体系。补齐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短板,加密城市气象观测站点,发展分区、分时段、分强度精细化预报预警服务。将气候可行性论证纳入重大城市规划与建设项目。开展城市高质量发展气象保障服务,将气象服务全面接入城市数据大脑,推进“智慧气象”服务城市交通、防洪排涝、供电、供水等,保障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将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纳入乡村建设行动,完善行政村全覆盖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与响应体系,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高风险地区监测预警服务能力建设。(责任单位:县气象局,配合单位:县发改委、县住建局、县数据资源局、县城管执法局、县公安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乡村振兴局,各镇<街道>)

(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支撑保障

18.强化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开展气候变化监测评估,加强温室气体浓度监测、模拟与动态跟踪评估。开展风能太阳能资源精细化详查。发展风电和光伏发电功率预报预测技术方法。加强风电场、光伏电站等规划、建设、运行、调度的全链条气象服务。充分挖掘宜居、宜游、宜养气候资源价值,建立气候资源“一张图”。打造气候生态品牌,推动气候宜居城市、避暑旅游休闲目的地、气候康养地等示范建设。(责任单位:县气象局,配合单位:县发改委、县文旅局、县生态环境分局

(七)建设高水平气象人才队伍

19.加强气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地方人才工程和人才奖励对气象领域支持力度。实施气象重点人才计划,在气象预报、气象服务、气象监测、气象信息技术等专业领域,培养首席气象专家、业务科技带头人、优秀气象青年骨干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形成气象高层次人才梯队。(责任单位:县气象局,配合单位:县人社局)

20.强化气象人才培养。加强气象人才交流合作力度,强化气象教育培训能力建设,推动气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提升。将气象人才统筹纳入地方人才队伍建设,落实属地人才支持和引才奖补政策。优化岗位设置,在专业技术人才中实施“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政策,夯实基层气象人才基础。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责任单位:县气象局,配合单位:县人社局、县教体局、县科技经信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加强气象工作统筹规划。成立郎溪县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组织各项重点任务落实。加强导向引领和激励约束,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指标,做好评价管理。要加大对气象工作支持力度,积极组织推动各项重点任务落实。

(二)统筹规划布局。科学编制实施气象设施布局和建设规划,推进气象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开放共享。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气象服务供需适配、主体多元。依法保护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规范人工影响天气、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气象信息服务等活动。加强防雷安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监管。

(三)加大保障力度。加强对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支持气象领域科学研究和科研项目建设。落实气象双重计划财务保障体制,建立健全稳定的气象事业发展财政投入机制。完善升级迭代及运行维护机制,支持基层气象基础能力建设。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

杏彩体育全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