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41722003252000R/201909-00018 |
组配分类: | 规划计划 |
发布机构: | 县审计局 | 主题分类: | 综合政务 |
名称: | 宣城市“十三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 文号: | 无 |
成文日期: | 2019-09-24 | 发布日期: | 2019-09-24 |
索引号: | 11341722003252000R/201909-00018 |
组配分类: | 规划计划 |
发布机构: | 县审计局 |
主题分类: | 综合政务 |
名称: | 宣城市“十三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
文号: | 无 |
成文日期: | 2019-09-24 |
发布日期: | 2019-09-24 |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审计署和安徽省《“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宣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市审计工作实际,制定宣城市“十三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密结合审计工作职责任务和履职特点,深入实施“五年创新计划”,推动理念、技术、管理、队伍建设、制度创新,不断完善审计制度,依法独立开展审计监督,全面提升审计工作水平,充分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为实现宣城经济社会“十三五”奋斗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二、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发展、改革、法治、反腐”,全面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创新,完善审计制度,健全有利于审计监督权科学运行的审计管理体制,完善有利于审计目标实现的审计工作机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审计制度优势,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到2020年,基本形成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具有宣城特色的审计监督机制,审计工作在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促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促进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得到更加充分发挥。总体实现:
——审计作用充分发挥。围绕党委政府工作中心,以实行审计监督全覆盖为契机,转变观念,理清思路,改进方法,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能,拓展审计监督的深度,提升审计工作的层次和水平,形成查出问题与促进发展、分析原因与推进改革、促进整改与推动问责、惩治腐败与促进廉政、揭示风险与维护安全、促进公平正义与民主法治相统一,审计服务宣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作用明显增强。
——审计全覆盖加快推进。建立以审计机关为主导、主管部门自审为基础、社会审计为补充的审计全覆盖工作机制,统筹整合审计资源,创新审计组织方式和技术方法,提高审计能力和效率,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类实施,在“十三五”期间,对依法属于审计监督范围的所有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部门和单位,以及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现有重点、有步骤、有深度、有成效的审计全覆盖,对重点部门、单位每年进行审计,其他审计对象至少审计1次,按照分级负责、党政同步审计原则,对所有经济责任审计对象轮审一次,对重大政策措施、重大投资项目、重点专项资金和重大突发事件开展跟踪审计。
——审计制度不断完善。加强全市审计工作统筹规划,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积极探索和推进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改革,实现各层级审计资源的科学配置,推动建立健全履行法定审计职责保障机制,完善审计结果运用机制。关注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及国家审计准则等法律法规规章修订情况,及时推动修改完善地方审计制度,为依法审计提供制度保障。
——审计能力进一步提升。建立审计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完善审计人员选任机制,健全审计职业岗位责任追究机制,完善审计职业保障机制和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审计队伍的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建成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廉洁高效的审计干部队伍,审计监督能力与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相适应。
——审计方法更加先进。坚持信息技术强审,大力推进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审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总结推广“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方式,努力实现审计方法、技术的全面革新,全面提升审计监督的能力和效率,为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主要任务
围绕加快建设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实现“一个提前、四个提升”的目标任务,确保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一步突出审计重点,加大审计力度,大力推进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审计全覆盖,更加有效地发挥审计的保障和监督作用。
——推动政策措施落实。围绕国家和省市重大政策措施部署落实情况,以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为主抓手,围绕项目落地、资金保障、简政放权、政策落实、风险防范5个方面,重点关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任务落实,以及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促进转型升级、扩大有效投资、推进新型城镇化、精准扶贫脱贫、生态环保、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等领域政策措施的贯彻情况和效果,促进政令畅通。
——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着力反映制约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深层次矛盾,反映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障碍、机制扭曲、制度缺陷和管理漏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不断深化。把服务创新摆在审计工作的核心位置,正确把握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对影响发展、阻碍改革、制约创新的制度规定,及时予以反映,推动改进和完善。密切关注改革措施的实施进度和协调配合情况,促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维护经济社会安全。紧紧盯住风险易发高发的领域和环节,密切关注财政、地方金融、民生、国有资产、资源环境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密切关注经济问题可能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特别是地方政府性债务、区域性金融稳定等情况,揭露和反映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积极提出对策建议,及时推动堵塞漏洞,妥善处置和避免损失,当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员”。
——促进公共资金高效使用。树立绩效审计理念,把问效、问绩、问责贯穿审计工作始终,综合分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揭露和查处严重铺张浪费、重大资源毁损、环境污染及效益低下等问题,推动实现高效可持续发展。加强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重点关注促进用好增量资金和盘活存量资金,当好公共资金的“守护者”。
——推动领导干部履职尽责。关注权力行使与责任落实,促进理好财、用好权、尽好责,念好权力运行的“紧箍咒”。坚持党政同责、同责同审,深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干部日常监督审计核查,探索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全面推行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着力检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促进各级领导干部主动作为、有效作为,切实履职尽责。依法依纪反映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促进健全责任追究和问责机制。
——促进反腐倡廉建设。对审计发现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要查深查透查实。重点关注财政资金分配、重大投资决策和项目审批、重大物资采购和招标投标、国有资产和股权转让、土地和矿产资源交易等关键环节,严肃揭露和查处以权谋私、失职渎职、贪污受贿和内幕交易等问题,做反腐败的尖兵和利剑。要注重源头反腐,认真研究和分析腐败案件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深入推动建立完善不能贪、不敢贪的反腐机制。
(一)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以促进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不断完善、发挥实效为目标,持续开展对国家和省市重大政策措施和宏观调控部署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突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重点,发挥政策落实“督查员”作用。
——加大对国家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重大决策部署和围绕“调转促”八大重点工程等重要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审计。着力监督检查各地区、各部门的具体部署、执行进度以及实际效果,及时发现和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促进政令畅通。充分发挥审计在深入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文化名市“三大战略”,聚力打造现代产业、综合枢纽、山水生态、平安幸福“四个特色之城”,全面提升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发展活力、城市魅力的作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加大对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中存在的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等重大履职不到位问题,以及重大失职渎职、重大损失浪费、重大风险隐患、重大违法违纪问题的揭露和查处力度,推动整改问责。
——加大推动制度创新力度。根据中央和省市出台的重大政策措施,及时跟踪审计有关部门制度修订完善情况,促进及时建立健全与新政策新要求相适应的新办法、新规则;对不合时宜、制约发展、阻碍政策落实的地方制度,推动及时清理完善。
——加大推动深化改革力度。对改革发展过程中行之有效的积极探索和创新举措,要促进总结完善,推动形成新的体制制度;密切关注各领域改革措施不配套、不衔接甚至相互矛盾、抵消等问题,积极提出建设性意见,推动各项改革协调推进、形成合力。
——探索创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的方式方法、标准规范、结果运用,逐步完善我市政策跟踪审计制度体系。
(二)财政审计。对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公共资金运行、国有资产管理及相关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审计,促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完善宏观调控方式,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加强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以跟踪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为主线,以检查预算执行的真实性、完整性为基础,以推动预算分配统筹管理、重点财政资金有效使用为着力点,探索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分阶段组织实施、重点内容审计实行上下联动模式,持续关注财税政策执行情况及其与产业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和区域协调发展等政策措施的协同性;一般公共预算与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在项目安排、资金分配、财力统筹及管理制度方面相衔接情况;财政体制运行、财政支出结构优化、非税收入征缴管理、国库资金管理、财政专项资金清理整合、结余结转资金统筹使用等情况,以及跨年度财政预算平衡机制建立与运行情况,促进政府预算体系不断完善、政府职能加快转变、财政政策效用充分发挥、预算执行绩效不断提高。
——加强部门预算执行及决算草案审计。以强化预算约束、规范预算分配、提高公共资金使用绩效为重点,持续关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委“三十条”情况,以及部门预决算公开情况,加强对公务支出和公款消费情况的审计,加大对非税收入分类纳入预算和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审计力度,组织开展政府购买服务和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等方面的专项审计。强化政府采购预算执行与管理审计,推动优先使用创新产品、绿色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健全落实。将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与决算草案审计融为一体,监督检查部门决算草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和规范性。
——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审计。围绕推进地区间基本财力均衡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检查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的合规性为重点,关注转移支付制度与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相衔接情况,转移支付纳入预算管理与结构优化情况,专项转移支付清理整合与调整、新设、退出及绩效评估情况,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与部门
预算项目统筹安排及资金使用管理情况,推动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重财政转移支付审计与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市县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有机结合。
——加强税收审计。围绕推进依法治税,维护国家利益,深化税制改革,充分发挥税收调控经济、调节分配的职能作用,加强对税务等征管部门依法组织收入情况的审计,重点关注产业转型、科技创新、创业就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税收优惠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及其效果,关注税务部门行政审批与办税便利化改革情况,基于税收征管数据大集中的环境,积极探索数据分析的审计模式,强化对税收收入质量、税收征管成本、主要税种征管情况的审计综合分析,组织开展税收风险管理、减免缓税管理、税务稽查、行业税负与征管情况等专项审计调查,促进税收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税收征管工作不断规范。
——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审计。围绕地方政府性债务纳入全口径预算、建立“借、用、还”相统一的管理机制,加强对政府债务规模控制、举债方式、偿债能力、风险预警情况的审计监督,重点关注到期存量债务处置情况、存量债务与新举债务分类纳入相应预算管理情况、统筹安排偿债资金情况;适时关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推进情况、政府或有债务变化及实施监管情况。针对债务结构调整情况与项目偿债能力、债务资金分配使用与项目财务管理情况,强化延伸检查与综合分析,促进有效防范债务风险。将政府性债务管理情况纳入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重点,持续推动政府信用体系建设,强化考核问责机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规范举债的积极作用。
——加强下级政府财政决算审计。以检查政府收入、支出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和财政决算的真实性、完整性为基础,关注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突出对财政收入质量、支出政策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加强对非税收入征缴管理、重点支出与重大投资项目资金使用绩效、清理财政借垫款项、控制一般性支出情况的检查监督,加强对国库资金和财政专户管理、政府性债务管理和民生领域财政投入情况的审计,统筹安排全口径财政决算审计的重点内容。完善县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决算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模式。适时组织开展开发区财政管理情况、主体功能区地方财政运行情况等专项审计调查,推动财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地方财力统筹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促进全市财政可持续发展。
——加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审计。按照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的要求,密切跟踪改革进展和相关工作部署情况,结合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和决算草案审计, 探索开展部门财务报告审计,检查政府会计制度及基本准则、具体准则的贯彻执行情况,以及部门财务报告编制情况,重点审计部门代表政府管理各项资产、负债情况,对资产质量、债务风险、成本费用进行调查分析,关注财务报告反映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结合下级财政决算审计或县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探索开展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审计。及时总结工作经验,搞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的相关制度规范建设。
——加强利用外资审计。以促进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综合质量为目标,加强对国外贷援款项目的审计。重点监督检查相关主管部门对外资使用的监管情况,外资项目的内部控制管理情况,项目单位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以及外资使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偿债能力等情况。
(三)民生审计。以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为目标,加大对最低生活保障、“三农”、教育、医疗、扶贫、救灾、就业等民生资金和项目的审计力度,推动社会领域相关改革和制度建设,促进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系,实现共享发展。
——加强涉农审计。围绕“三农”工作重点,加强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耕地保护及轮作休耕、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和信息化、国家粮食安全等重大政策措施落实及相关涉农专项资金和项目建设情况审计,注重从政策执行、资金使用、项目实施、资源利用等方面开展绩效评价,促进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使用,促进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强扶贫审计。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相关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审计,持续关注各地、各部门贯彻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原则和实施产业脱贫、易地扶贫搬迁、生态保护脱贫、社保兜底脱贫等十大脱贫攻坚工程情况,着力揭示责任不落实、机制不完善、方法不恰当等问题,严肃查处截留挪用、贪污侵占、损失浪费等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促进完善扶贫工作机制和提高扶贫实效,助力打赢全市脱贫攻坚战。
——加强社会保障审计。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为重点,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使用和投资运营情况审计,揭示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保障基金安全规范运行,促进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围绕新型城镇化目标,深化住房保障资金审计,加大对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力度,推动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促进政策衔接和制度整合,健全社会福利制度,维护社会公平。
——加强教科文卫等领域审计。加强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等领域重点资金和项目的审计,从政策要求、预算安排、资金拨付入手,揭示资金分配、管理、使用等环节的突出问题,促进规范资金管理、落实政策措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政策绩效。及时反映相关领域改革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动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保障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加强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有关资金、物资的筹集、分配、拨付、使用和效果的全过程跟踪审计,保障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应急处置、预防预警、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公共投资审计。围绕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扩大有效投资、优化供给结构、提高投资绩效,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建设的公共工程项目审计,促进提高公共投资和公共资源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推进政府投资审计全覆盖。按照《宣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市本级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建立由审计机关主导、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协同、社会审计参与的审计监督体系,分行业按规模划分投资项目审计主体,实现政府性资金占总投资50%以上或者不足50%但政府拥有控制权的建设项目,以及重大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审计全覆盖。
——突出公共投资审计重点。重点监督检查投资项目布局、投向结构和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情况,国家重大投资政策措施和宏观调控部署贯彻落实情况,以及项目立项决策、项目审批、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工程招投标、物资采购、资金管理使用和工程质量管理等重点环节。着眼“防患于未然”,推动审计监督关口前移,实现对项目决策、设计、施工等项目建设全过程的跟踪审计,发挥审计监督的预防警示作用。突出绩效审计,关注投资项目规划布局、投向结构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情况,进一步提升审计层次。积极探索PPP等新型投融资模式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加强调查研究,关注投资审计所涉及行业领域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推动健全完善相关制度。
——改进公共投资审计方式。探索同一单位投资审计与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预算执行审计等不同项目之间统筹实施、有机结合,各类审计结果相互利用、互为补充。继续将投资审计结果纳入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报告,实现由单点离散改为多点联动,引导造价审核市场化、规范化,加强审计再监督。
——强化公共投资审计管理。加强政府投资审计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政府投资审计规范、规程或操作指南。完善政府投资审计管理平台,实现政府投资审计项目管理集约化、动态化、智能化。
(五)金融和企业审计。以防范地方金融机构风险为目标,加大对地方金融机构审计监督力度,推动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以促进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为目标,加强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审计监督,建立对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经常性审计制度,推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发展潜力、防控重大风险,维护国有资本安全。
——实现对国有及国有资本占控股或主导地位金融机构和企业审计全覆盖。坚持以政府审计为主导,主管部门协同配合,全面整合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力量,采取经济责任审计、年度财务报告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等多种方式,确保“十三五”期间对所有审计对象审计1次。重点关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企业薪酬分配制度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运转执行情况,强化对企业规划、投资、运营、产权、财务、信息化建设和安全生产状况的监督,严肃查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促进严格规范大额资金使用、物资采购、工程管理、资本运作、资产交易、员工持股等企业关键业务,推动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国有资本运营绩效。
——加强对国有资本投入较多和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资产聚集的国有资本投资和运营重点部门、重点岗位、重要环节的监督,严肃查处暗箱操作、低价贱卖、利益输送、侵吞贪污、挥霍国有资产等行为,注重揭示国有资产管理以及与之相关的能源、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促进国有企业强治理、控风险、反腐败、防流失。
——加强对国有企业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政策措施情况的审计监督,重点检查国有企业服务国家战略、保障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运行、提供公共服务、发展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及完成特殊任务等情况,密切关注各项政策措施的实施情况及效果,推动国有经济实现综合性、系统性和战略性转变。
——密切关注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健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机制等改革重点领域,持续追踪相关改革措施的具体部署、责任落实、执行进度和实际效果等,正确把握和及时反映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动改革措施和相关制度调整、发展和完善。
——加大对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国有资产监管和国有资本授权经营等电子数据的采集、集中和跟踪分析力度,逐步建立重点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及行业主管部门审计实时监督系统,探索实施在线联网审计。
(六)经济责任审计。围绕市委“四个全覆盖”要求,以促进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为目标,坚持“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提高质量、深化发展”的工作思路,深化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和干部日常审计监督核查。每届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任期内,对所有审计对象轮审1次。
——加强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数据库,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分类管理,科学制定经济责任审计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规划。坚持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加大任中审计力度。按照党政同责、同责同审的要求,全面推进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同步审计。
——突出经济责任审计重点。立足权力运行与责任落实,主要检查领导干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决策部署情况,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情况,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制定、执行情况及效果,重大决策和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及效果,本人遵守党风廉政建设有关规定情况等。对党政领导干部,重点监督检查贯彻落实中央政策措施责任、经济发展责任、结构调整责任、防范化解风险责任、环境保护责任、民生改善责任、廉政建设责任等;对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领导人员,重点监督检查贯彻落实中央政策措施责任、经营管理责任、创新和转型升级责任、风险及资产管控责任、可持续发展责任、廉政建设责任等。
——强化干部日常监督审计核查。加强重点地区(部门、单位)、关键岗位的领导干部和部分拟提拔为市管干部人选考察对象的日常监督审计核查,突出对重大经济事项决策以及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等情况的审计监督,促进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
——深化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的作用,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整改跟踪机制,推动将审计查出的突出问题纳入各级政府督办事项。建立整改清单“销号”制度,对整改不到位的,严格追责问责。加大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力度,逐步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推动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作为干部考核、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七)资源环境审计。以推进生态立市建设为目标,依法对土地、矿藏、水域、森林等国有自然资源,特许经营权、排污权等国有无形资产,以及法律法规规定属于国有性质的其他资源进行全面审计,促进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加强土地、矿产、水、森林等重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情况审计,重点监督检查约束性指标落实情况,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落实情况。揭露和查处违规审批、低价出(转)让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无序开发、浪费国有资源,消极对待、执行相关发展规划政策和资源保护制度,危害资源环境安全和风险防控能力等重大问题,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
——加强水、大气、土壤、重金属、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情况审计,重点监督检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执行情况、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建设情况等。揭露和查处污染防治规划等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违规处置、排放污染物,防治设施运营不正常,严重污染环境等问题,促进加强污染防治,改善环境质量,落实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加强森林、水生态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情况审计,重点监督检查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江河流域整治、退耕还湿、水土保持、江河源头和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水生态保护情况。揭露和查处工程建设管理、涉林涉水政策贯彻落实、资金管理使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推动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
——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按照中央《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方案》要求,积极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探索方法、总结经验、形成规范,2018年起建立经常性、常态化的审计监督制度,促进领导干部更好地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推动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差异化绩效考核体系,促进树立科学政绩观。
四、保障措施
(一)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制度治党,加强作风建设,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党绝对忠诚,为审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障。
——加强思想作风建设。紧贴审计机关使命任务,加强审计职业道德建设,培育和弘扬审计精神,努力践行“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加强作风常态化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市委三十条规定精神和审计“八不准”要求,坚持抓早、抓小、抓细、抓实,从严规范要求,针对问题及时整改。坚持不懈纠正“四风”,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效能建设,注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落实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基层审计机关和定点帮扶困难群众制度,着力改进文风会风。
——加强机关党的建设。完善党建工作各项制度,通过述职述廉等,整体推进各级党组织建设。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组织机构,完善组织设置,规范组织制度,切实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党员教育、监督和管理,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推进机关党建与审计业务的深度融合,将党建服务延伸到审计一线,更好地发挥临时党组织在审计现场的监督保障和服务作用。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方针,强化党内监督,把党风廉政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严肃政治纪律、工作纪律、审计纪律,营造守纪律、讲规矩的政治生态。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以教育预防、制度创新和监督问责为重点,突出责任分解和责任追究等关键环节,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和“一案双查”。加大对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和遵守纪律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纪律真正成为高压线。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新机制,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着重在党性党纪、世界观、权力观和典型教育上下功夫,使广大审计人员筑牢反腐败的思想道德防线,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二)加强审计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以品德为核心、能力为重点、作风为基础、业绩为导向,全面加强审计队伍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能力和制度建设,打造审计铁军。
——领导班子建设。落实党组工作条例和审计署领导班子建设规划,加强领导班子专业化建设。按照中央关于省以下人财物管理改革要求,配合本级党委做好下级审计机关领导班子成员管理,选优配强领导班子。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健全后备干部动态管理机制,不断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的经历、年龄、知识、专业等结构。
——人事制度改革。按照中央关于省以下人财物管理改革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相关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和轮岗交流工作机制,加大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干部交流,统筹使用各级人才资源。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有计划地安排有发展潜力的干部到其他单位挂职锻炼。严格执行巡视工作条例和能上能下的规定,加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严格执行领导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继续开展公务员个人平时考核。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继续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
——审计职业化建设。按照中央关于审计职业化建设实施方案和《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管理规定(试行)》,制定审计职业化建设实施方案,建立适应审计工作需要的审计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建立审计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职务序列,并对审计专业技术类公务员和综合管理类公务员分类招录、遴选。完善审计人员选任机制,逐步改善审计队伍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提高具有中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和能够直接从事一线审计业务工作人员的比例。对投资审计等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实行聘任制,健全完善聘任人员管理办法。健全审计职业保障机制和审计职业岗位责任追究机制。
——审计能力建设。完善审计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科学制定审计职业教育规划,建立审计干部继续教育和分类、分层级、分岗位培训制度,全面提升审计人员“会查、会写、会讲”能力。加大审计案例教学的推广应用力度,不断提升教育培训质量。建立审计人员职业发展规划,继续鼓励审计人员加强业余学习业务,持续提升职业胜任能力。建设审计干部教育培训网络平台。
(三)推进审计法治建设。以完善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为目标,强化审计机关法治宣传教育,完善宣城特色审计制度体系,不断改进和规范审计执法行为,加强重大决策和重要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工作,努力实现各项工作法治化。
——完善地方审计制度。根据审计法及审计法实施条例修订情况,每年开展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及时修订、废止与上位法不符、不符合改革发展要求的规章制度。
——健全审计内部管理制度。健全审计业务管理制度,制定经济责任审计等专业审计领域的操作规程。加强党的建设、廉政防控、岗位考核、责任追究等领域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完善和落实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制定合法性审查程序规定,落实重大决策和重要规范性文件制定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制度,加强合法性审查,确保重大决策依法、科学、民主。
——健全完善审计业务质量控制机制。严格实行审计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将项目质量作为审计中心工作,继续强化审核、复核、审理三级控制,不断提升全过程质量控制效果。加强对下级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定期组织开展审计法律法规执行情况检查,定期通报监督检查情况。不断改进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发挥好优秀审计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
——强化对审计监督权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规范完善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并实施动态管理,制定审计权力运行事中事后监管细则。积极推进落实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制度,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在依法行政中的积极作用。制定关于进一步规范审计执法行为的意见,全面清理退出各类与审计法定职责无关、可能影响依法独立进行审计监督的议事协调机构或工作。严格落实干预审计工作行为登记报告等制度,增强纪律约束。完善审计机关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探索与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改革相适应的经济责任审计组织方式。主动接受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监督,定期报告工作。推动建立对审计机关的外部审计制度。坚持阳光法则,提高审计工作公开透明度。完善特约审计员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深入推进普法依法治理。认真贯彻国家、上级党委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七五”普法精神,全面落实普法责任制,把抓好“关键少数”等重点对象学法用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大力加强审计法治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全市审计法治宣传教育水平。坚持依法审计、文明审计,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和有关方面意见,切实改进和规范审计执法行为。
——加强行政复议应诉工作。进一步加强行政复议工作,提高行政复议案件办案质量,切实发挥行政复议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的作用。充分认识行政应诉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着力加强行政应诉能力建设,积极主动出庭应诉,依法履行人民法院生效裁判。
(四)强化审计管理。以强化审计质量控制,提升审计监督层次,增强审计监督的整体性、全局性和宏观性为目标,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加大对审计计划、组织实施、质量控制、资源配置、成果运用等的统筹整合力度。
——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建立健全对下级审计机关领导干部管理、人员管理、审计业务管理、综合管理等考核制度。建立对下级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监督检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下级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进行监督检查。按照统一部署,积极稳妥推进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改革,改进和完善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领导干部管理制度、机构编制和人员管理制度、经费预算和资产管理制度,到2018年,基本形成适应我市审计工作实际、规范有效的省以下人财物管理制度和模式。
——加强审计项目计划统筹。组织摸清审计对象底数,建立完善分行业、分领域审计对象数据库,加强审计对象的动态管理,分类确定审计重点、频次和审计组织方式,编制中长期审计规划和年度审计计划,既突出年度审计重点,又保证在“十三五”期间实现有重点、有步骤、有深度、有成效的审计全覆盖。探索建立全市审计计划统筹的工作机制,制订县审计项目计划报批备案的办法,明确报备具体要求。
——加强审计现场管理。健全完善审计现场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审计组长负责制,明确审计组组长、主审和各审计人员工作职责,强化审计现场时限管理和动态跟踪管理,规范审计进点、审计取证、审计组会议、重大审计事项报告、审计资料的取得、保管和归还。加强审计现场廉政风险防控,严格落实廉政监督员制度。符合条件的审计组设立临时党组织,发挥党组织核心领导作用。加强审计现场安全管理,严格遵守保密各项规定。
——优化审计资源配置。加强审计资源整合,加强对全市审计人员的统筹管理,推进跨层级、跨专业、跨部门、跨地区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完善审计专家库、内部审计人才库以及社会审计协审库建设。探索形成规范、高效的审计组织方式,集中优势审计资源加强对涉及全局或行业性的重点资金、重大项目的审计监督。加强同类审计项目的统筹,创新实施分类牵头管理、全局统筹融合的审计项目组织方式,实行统一工作方案、统一审计重点、统一交流培训、统一监督执行、统一处理口径、统一成果汇总。
——提升审计成果运用水平。坚持着眼宏观和全局,着力在体制机制层面揭示问题、分析原因和提出建议,提升审计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加大审计成果向有关监督、主管部门的通报力度,推动将审计结果作为干部使用和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将审计监督与党管干部、纪律检查、追责问责结合起来。加强审计成果开发利用,以经济责任审计、预算执行审计、政策跟踪审计等为抓手,建立各级审计机关、不同审计项目之间审计成果和信息共享机制。强化审计成果的综合关联分析,实现审计成果深度挖潜,提升审计监督整体效能。依法依规向社会公告审计结果,推动被审计单位公告审计整改结果。
——加强对内部审计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强化对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相关审计报告的核查。促进有关部门、单位健全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完善内部审计人员配备,指导推进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加强内部审计人员业务技能培训,促进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水平。推动完善内部审计结果运用机制,加大对内部审计结果运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促进提升内部审计工作价值。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要求,推进内审协会向自律服务型转变。
(五)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以提升审计能力和审计效率为目标,推进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审计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市级审计数据中心,加强数据综合分析,精准指导现场实施,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和水平。
——建立完善市级审计数据中心。建立健全数据采集与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和机制,推进各类数据整合和标准化,构建市级审计数据中心,到2020年实现与审计工作相关的我市经济社会各类主要信息数据的全归集。推动实现对财政、社会保障等重要信息数据的实时采集,为加强动态、全过程审计监督提供数据基础。建立完善数据利用的机制制度,逐步实现各级审计机关之间,审计机关与审计现场之间的信息共享。
——加强大数据技术应用。按照“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方式,建立各类审计数据分析团队,积极运用新兴技术,建立完善分析核实工作机制,精准指导现场实施,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开展宏观层面大数据综合分析,加强对各领域、各层级、各系统间数据的关联分析,提高研判宏观经济形势、感知经济运行风险、发现违纪违法问题线索等方面能力。
——完成金审三期工程建设。建立完善数字化审计指挥平台、大数据综合分析平台、审计综合作业平台和综合服务支撑系统。加快推进审计对象管理、人事教育管理、审计专家库管理、公文处理、档案管理等各项工作的信息化,逐步实现审计计划编制、审计资源配置、组织管理、质量控制、成果利用等全过程的数字化。建设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管理平台,2017年前建立全市统一的政府投资审计管理系统。逐步推进建立对财政、社会保障等领域实时监控、动态监测的联网审计系统。实现审计机关设备和系统软件全部国产化。
(六)加强审计理论研究。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为目标,全面把握审计发展的环境和趋势,总结提升审计实践中的成功经验,突出关注新形势下审计实践中面临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创新深化审计理论研究工作,更好服务和指导审计实践。
——营造良好审计理论研究氛围。加强审计理论研究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审计学会、内审协会、高校等审计理论研究平台作用,调动全体审计人员参与审计理论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营造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审计理论研究氛围。
——突出审计理论研究重点。加强对国家治理、国家战略、公共政策、宏观经济形势及审计监督对象和事项的研究。不断深化对国家审计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积极探索国家审计在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中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实现路径。加强对审计工作实践总结和提炼,用理论研究的新理念、新成果引领和推动审计实践不断发展,把行之有效的做法上升为理论或制度规范。
——加强审计理论研究队伍建设。搭建更为广泛的审计理论研究交流平台,通过举办研讨会等形式,加强审计业务人员与专职研究人员的沟通交流,鼓励和支持更多青年从事审计理论研究。形成一批科研教学兼备、熟悉审计工作实践的学科带头人,凝聚一批审计理论专家,培养一批在理论研究上有建树的骨干。
——加强审计决策咨询新型智库建设。整合审计理论研究资源,加强审计学会建设,建立健全协作机制,采取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和举办研讨活动等形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审计理论研究合力。围绕重大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充分发挥审计智库服务决策的重要作用。
(七)着力营造良好审计环境。以提高审计成效,提升审计形象,增强审计影响为目标,着力加强和改进审计宣传工作,强化外部沟通联系,建立完善协作机制,促进全市审计工作环境进一步优化。
——加强和改进审计宣传工作。拓宽宣传渠道,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利用网站、刊物、微博、微信等多种平台,广泛宣传审计工作动态、成果和政策法规。围绕审计工作中心和完善审计制度,加强重大新闻事项的宣传策划,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加大审计结果公开、召开新闻发布会等多种方式,把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审计影响。
——扩大对外联系。加强与上下级、同级审计机关的沟通联系,通过调研学习、研讨会、专家讲学等多种形式,促进创新审计发展思路,提升审计工作水平。建立完善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经常性工作联系机制,不断优化审计外部环境。
——完善协作机制。加强与纪检监察、公安、检察、税务、工商、国资、金融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在案件会商、情况通报、资料查询、调查取证、案件移送等方面建立健全协作机制,形成相关制度办法。做好与巡视工作的衔接,实现信息互通、成果共享,促进发挥监督合力。
“十三五”期间,全市审计机关要深入实施审计发展“五年创新计划”,重点开展“审计全覆盖创新年”、“审计技术创新年”、“审计管理创新年”、“审计队伍建设创新年”、“审计制度创新年”活动。五大创新年活动,是“十二五”期间实施“五大工程”成果的巩固和深化,是“十三五”期间全市审计事业创新发展的主抓手。各级审计机关要按照本规划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研究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全力推动审计事业的创新发展。有关单位要加强监督检查、中期考核和效果评估,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主办单位:郎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3418210040
联系电话:0563-7031842 E-mail:langxixxb@163.com
版权所有:郎溪县人民政府 皖ICP备07502513号-1 皖公网安备
34182102000001号 本站已支持IPv6访问